Line FB
「立春」的節氣養生法-黃帝內經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一、立春助陽生發
  
  (國曆2月4~5日)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
  
  【宜】多梳頭,清熱解毒,補陽氣
  
  【忌】吹風,刺激性食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字具有開始的意思,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正式進入春季,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白晝時間變長了,天氣也開始暖和了。
  
  立春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有迎春、打春和咬春的習俗。據文獻記載,在周朝,立春這一天,周天子會率領文武百官到東方的八裡之郊去迎接春神——祭芒神。後來演變成了官員之間的互拜。而打春,則是鞭打春牛,意為鼓勵農耕。咬春主要是嚼蘿卜、吃春餅。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
  
  俗話說:“打春凍人不凍水”,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人體腠理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力減弱,應要注意保暖。《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應順應天地陰陽之氣,給予適當的調攝,使陽氣得以宣達。
  
  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
  
   初春時節氣溫有了一定的回升,但冬日的寒氣並未完全消散,倒春寒時常來襲,此時的人體猶如剛剛發芽的幼苗,氣血已經從內髒開始向外走了,毛孔也正處於從 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發散,以致產生“陽氣郁”的現象。人體則表現出咽喉干痛、嘴 唇干裂、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上火症狀。所以立春後,我們應該采用一些合適的方法來幫助體內的陽氣進行發散,防止內熱的產生。
  

 

春季是養「肝」的好時機。「肝」保養得好,關節活動就流利,內分泌代謝就正常,自然會容光煥發,神采飛揚。

 

春天養肝

按照五行的養生原理,春屬木,與肝相應,春天對應的是『肝』。春天也是養肝的季節。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立春精選食材:韭菜、芽菜,有美膚作用,能改善貧血、月經不順,還能減少脂肪堆積。
  什麼方法能有效地幫助發散體內的陽氣呢?適當地吃一些能補陽氣的食物如蔥、蒜等生發性的食物,有利於肝氣的疏洩。除此之外,春季最常見的生發性食物莫過於芽菜和韭菜了。
  
  芽菜在古代被稱為“種生”,常見的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古代文人墨客筆下不乏對芽菜的贊美。唐朝蘇頌寫道:“椿木,皮細肌實,嫩葉甘香可茹。”贊美香椿的甘甜可口。蘇東坡的詩句“春社姜芽肥勝肉”,說的是春天的姜芽肥碩鮮嫩,可與肉媲美。
  
   立春吃芽菜有什麼功效呢?《黃帝內經》中講,春三月,此謂發陳。發是發散的意思,陳,就是陳舊的意思,《黃帝內經》把萬物發芽的姿態不叫發新而叫做發 陳,是因為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將植物陳積物質發散掉的功效。所以如果人體的陽氣發散不出來,可借助這些芽的力量來幫助發散。
  
  當然,芽菜雖好,但它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有些人喜歡在芽菜裡面放點醋或拿它和肉一起炒,這兩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立春吃芽菜切記兩條規則:一是少放醋或不放醋,二是少放肉或不放肉。
  
  不放醋是因為酸味的東西有抑制收斂作用,不利於陽氣的宣洩生發,因此不僅僅是醋,所有帶有酸味的東西,比如果汁等都應該少喝。
  
  而不放肉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滋補了一個冬天的肉,到了春天還接著吃就過了。二是很多動物都是在春天產仔、哺育,為順應天地之生氣,不應殺生。

 


  
  因此春天芽菜的正確吃法,以涼拌、煮湯最佳,這些吃法最能體現它幼嫩、爽口的特點。綠豆芽和黃豆芽性寒涼,在做芽菜的時候,可適量放一些辛辣、芳香、發散的調料,如姜絲以中和其寒性。而綠豆芽寒性更重,易傷胃氣,所以,脾胃虛寒和患有慢性胃腸炎的人不要多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芽菜都適合生食涼拌,涼拌豆類芽菜應先煮熟後再涼拌,而香椿芽最好先用沸水焯燙5分鍾左右再涼拌,而且香椿為發物,過多地食用容易誘使痼疾復發,所以慢性疾病患者應該盡量少食或不食。
  
   除芽菜外,也可多吃些韭菜。說起韭菜,早在西周時代就被當作蔬菜食用了。《詩經‧爾雅》中將它等同於稻米、羔羊,韭菜不僅葉嫩可食,韭菜苔也是風味獨 特,韭菜花更是脆嫩可口的上等菜,被稱為是“菜中珍品”。六朝時代,文惠太子問周頤怡“什麼菜最好吃”,周頤怡的回答是“春初早韭”。而清乾隆皇帝則在春 季時節,總會吩咐御廚把韭菜包肉餃作為御膳食用,可見其對於韭菜的鍾愛。韭菜和芽菜一樣,也屬於生發性食物,其實,立春之後的韭菜也屬於芽菜的一種,最為鮮美可口。《本草綱目》對於韭菜的記載是,“春香、夏辣、秋苦、冬甜”。因此,早春時節的韭菜最鮮嫩可口。
  
  我們知道,韭菜有養肝功效,這是因為韭菜是辛溫補陽之品。辛溫就是說韭菜具有發汗解表,讓毛孔恢復正常功能的功效。而補陽,則是因為韭菜被譽為“補陽草”,所以韭菜同時還具有補足肝陽的功能。
  
  關於韭菜的科學吃法有多種,也可用韭菜煮豬血。豬血是養血的,兩者配合食用,補血效果更佳。韭菜炒雞蛋也是補肝腎、益氣血的補陽美食。而韭菜與豬肝共炒,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健忘、失眠的患者應該多吃。
  
  不過,韭菜雖好,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來選擇食用。易上火的人不宜多食或常吃,有腹瀉和消化不良的人同樣不宜食用。特別需注意的是,韭菜屬於發物,體內陰虛有熱和患有眼病、瘡瘍的人會加重病情,最好不要吃。
  
  當然,除了韭菜,我們還可以多吃芥菜、雞肝、鴨血、紅棗等溫性食物。在五色飲食中,青色主肝,多吃一些菠菜、芹菜等綠色蔬菜,能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由於酸味入肝,會導致肝功能偏亢,損傷脾胃,所以酸性食物應該少吃。春季,我們也不能吃油膩和生冷及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養陽忌靜宜動,春季萬物發陳,空氣清新,正是采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應該多去戶外鍛煉,打打球、踢踢毽子、練練氣功等,不僅能怡情養性,還能 使氣血通暢,郁滯陽氣疏散,減少疾病的發生。但要避免運動量過大,以致大汗淋漓。中醫有“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說,流汗太多會損耗心血和陽氣,而 且容易誘發感冒,影響健康。
  
  總之,立春之後的養生應順應陽氣生發的天地之氣,幫助人體陽氣發散,才能為健康加分。
  
  頭痛發熱傷於風,按摩食療得健康
  
   風,是天地之氣,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最常見,它是春天的主氣。自然界萬物的萌生都離不開春風的吹拂。我國古代詩人自然也少不了對春風的描畫。如唐代 白居易的“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唐代杜甫的“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宋代朱熹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清代袁枚的“春風 如貴客,一到便繁華”等。
  
  盡管風是春綠的信使,但《黃帝內經》中說:“風者,百病之長也。”在六淫病邪中,風是致病的首要因素。 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但春天陽氣生發,皮膚的毛孔逐漸張開,肌膚腠理變得疏松,人體內的正氣抵御外部襲擊的能力變弱,風邪容易“鑽空子”。 而且風邪極少單獨存在,它總是與其他邪氣並道而行。與寒同行稱為“風寒”,與熱同行稱為“風熱”,與濕同行稱為“風濕”,如常見的風寒外感、風濕痺痛等。 立春時節,寒氣逼人,故多以風寒存在。所以,民間又有著“春風如刀刮,死牛又瘦馬”的說法。
  
  《黃帝內經》中講到:“傷於風者,上 先受之。”就是說當風邪侵襲人體時,人身體的上部最先受到損害。這是因為風是陽邪,它有生發、向上的特性,當風邪侵入體內後,最先受到損害的是人的頭部等 部位,引起頭痛發熱、惡風、咳嗽氣喘等症狀。尤其是出汗後,又吹冷風,風邪更會趁機而入,感冒自然不可避免。同時,因為風邪“善行而數變”,既能在經脈和 肌肉之間肆意游走,又能上竄抵達頭頂,來去迅速,變化多端,會出現游走性關節炎疼痛、皮膚風疹等病征。而且“春傷於風,夏必飧洩”,所以,春風並非只送 暖,千萬不要太“春風得意”!
  

收起
展開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