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FB
「驚蟄」的節氣養生法-黃帝內經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驚蟄順時養陽

(國曆3月5~6日)
  
  桃始花倉庚鳴鷹化為鳩
  
  【宜】養護陽氣,較緩和地運動
  
  【忌】過度操勞
  
  驚蟄是指伏在泥土裡的冬眠生物開始出土活動。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驚蟄春雷乍動,驚醒蟄伏越冬的昆蟲。實際上各地初雷的時間早至2月,遲的5~6月。所以,真正驚醒蟄伏昆蟲的是春天溫暖的天氣。
  
  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指桃花紅,黃鶯嗚叫,燕飛來,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俗話說“2月2,龍抬頭”。龍抬頭指春天東方之氣上升,許多人感覺到背和四肢寒涼,出現目倦神疲、腰膝酸軟、上火牙疼、皮膚嘴唇干裂等,這是人體跟不上春天陽氣生發的結果,人要補陽氣。
  
  驚蟄是一個防蟲的關鍵時期,由於氣候變暖,冬眠中的蛇蟲鼠蟻,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和霉味,後來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即“打小人”的前身。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這僅僅是民間習俗而已。
  
  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
  
  中醫認為:肝應春時。在春天,肝髒就好比一個值班經理。如果工作過於忙碌,透支身體,人就會生病;同時原本隱藏的疾病也會顯現出來。“官官相護”,身體的髒器之間相互聯系,肝髒生病,勢必也會引發其他髒器生病,所以,春天是肝病多發的季節,也是各種疾病多發的季節。
  
  哪些症狀或疾病與肝髒有關呢?春季常見的肝區疼痛,眼睛干澀,困倦,頭頂痛,咽干、口苦、打嗝,腹瀉,手腳抽筋,過敏等都與肝有關,是肝應春時的表現。
  
  當然了,春天雖是肝病的高發時節,但同樣也是養護和治療肝病的重要時節,因為只有肝髒的問題全部暴露出來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它的真實狀況,只有它當令的時候,我們的治療才會有針對性的目標,所謂明處箭靶比暗處的箭靶更容易射中。而對於普通人而言,也是養肝的最佳時機。
  
  那麼,春天該如何養肝呢、護肝呢?調養肝髒有“養肝”和“清肝”之分。
  
  過勞一族過度操勞的結果之一就是肝氣偏弱。因為長時間的工作狀態會讓身體各器官血液需求量大大增加,血氣消耗很大,而肝是體內的藏血器官,疲於工作就會受損。所以,過勞一族第一要維護的就是肝髒。不妨在飲食上吃些養肝食物,例如將加班的零食換成話梅、杏脯之類,別吃傷肝的甜味夾心餅干;綠色蔬菜也要作為晚餐的必備,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葉菜對應人體的肝膽,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的毒素。另外,有一種叫女貞子的中藥,也具有補腎滋陰的功效。
  
  相傳秦漢時期,江浙臨安府有一員外,膝下有一女,年方二八,品貌端莊,窈窕動人,琴棋書畫俱通。員外貪圖升官發財,將愛女許配給縣令為妻。哪知此女早與府中的教書先生私訂了終身,到出嫁之日,便含恨一頭撞死在閨房之中,表明自己非教書先生不嫁之志。教書先生聞聽小姐殉情,茶飯不思,憂郁成疾,不過幾日便形如枯槁,須發變白。
  
  數年之後,教書先生到此女墳前憑吊,以寄托哀思。但見墳上長出一株枝葉繁茂的女貞子,果實烏黑發亮。教書先生遂摘了幾顆放入口中,味甘而苦,直沁心脾,頓覺精神倍增。從這以後,教書先生每日必到此摘果充饑,病亦日趨見好,白發也漸漸地變黑了。他大為震驚,深情地吟道:“此樹即爾兮,求不分離兮。”從此,女貞子便開始被人們作為藥物使用了。
  
  女貞子粳米粥
  
  【原料】
  
  女貞子10粒、粳米110克。
  
  【制作】
  
  女貞子用水洗淨裝入紗布袋;再將粳米洗淨,放入女貞子藥袋,加水煮粥即可。
  
  對於肝氣偏弱的朋友,可選擇用一些有女貞子的藥膳來加以食用,最簡單的方法是女貞子與粳米同煮做粥來吃,便可達到補腎滋陰的功效。
  
  另外一種情況是肝火旺。因為春天時人的陽氣驟然上升,引動體內熱氣,易出現長痤瘡、怕熱出汗、經期長等症狀。這些朋友的養肝方案除了要遠離煙酒、禁厚重口味的飲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滋陰清肝火。
  
  說到滋陰清肝火,最常用的莫過於菊花了。中醫講天人相應,其實自然界萬物無不如此,在什麼環境裡長大,往往就會具有什麼樣的特質。一個人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下,另一個人生活在戰火紛飛的困苦年代,他們倆的性格氣質必然會有很大的差別。菊花在秋季生長綻放,必有制約瑟瑟秋風之氣的藥效。

 

用中醫的語言來描述,秋季是燥為主氣的季節。燥氣的性質和秋天的性質是一樣的,它是肅殺的、沉降的。而菊花一反常態,在這樣的季節怒放,故菊花有克制燥氣的功效。因此肝火過旺的朋友來說,食用菊花是非常明智的選擇,每天喝點菊花茶,可有效因肝氣生發太過而形成的春困、頭重腳輕、流鼻血等症狀。
  
  背痛腳涼者,補足陽氣以健身
  
  驚蟄過後,天氣一般會變得非常晴朗,人們都會覺得很舒服,即“民乃舒”。人感覺很舒服,氣候表現的比較和諧真的是好事嗎?不見得!老子曾經講過,好和壞是一件事叫倆名。好是氣候好,舒服;壞則是陽氣生發過快,人的陽氣有所不及。因為人在宇宙裡僅僅是個微塵,微塵肯定要服從於天地之間的氣。天地之間的陽氣生發的過快,人體內的陽氣就跟不上,所以驚蟄之後,人們就會感覺到後背涼、痛,四肢涼、麻、脹,而這都是氣不足的結果。尤其是15天以後的春分,這種情況會更進一步的加劇。因此,驚蟄前後,有上述症狀的朋友補充陽氣是關鍵。在驚蟄期間該如何補充陽氣呢?
  
  我們首先來看飲食。在飲食上,建議大家要多吃精白面。因為小麥的皮是寒的,小麥的肉是熱的,精白面是去了皮做成的面粉,它也是熱的,是補氣的。除了多吃精米面外,還應該吃一些偏陽性的東西,比如說青椒、韭菜、蒜苗、蔥頭、豆芽等來養護我們的陽氣。
  
  另外還可以適當喝點酒。但前提是,在您感覺到氣比較虛的時候喝,氣不虛是不能喝酒的。此外最好選擇高粱酒來喝,因為高粱總是把種子舉到最高的位置去迎接太陽,所以高粱本身就像是太陽的蓄電池一樣,把太陽的能量直接吸收到種子裡面。而高粱酒是高粱種子裡面提取出來的精華,它進入人體以後會使人的後背發熱,促使人的脊梁之氣上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吃熱性東西的人即血熱的人,同樣也不可喝酒,因為其本身已經熱了,再熱陽氣就散掉了。所以臉紅的人,不提倡吃溫性和熱性的食物,可以吃平性的和偏涼性的食物。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黃昏是秋天,深夜是冬天。為什麼一定要強調晚上9~10點鍾要睡覺呢?因為9點鍾已經是初冬了,11點是寒冬臘月,如果晚上不睡覺就相當於穿了很單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裡站著一樣。陽氣會不會受到損害呢?自然是會受到損害的,所以盡管春季強調晚睡早起,但最晚也不應該超過11點,11點膽經當令之時,一定要上床睡覺。
  
  除上所述,提到養護陽氣,當然少不了身體大藥——穴位的幫助。在眾多穴位當中,最值得給大家推薦的補氣穴位有兩個,一個是足三裡穴,另外一個則是位於任脈上的關元穴。
  
  說起足三裡穴,稍為有點中醫常識的朋友大概都聽過。民間有句俗語:“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老母雞的營養大家都知道,但人們發現經常拍擊或者按壓足三裡這個穴位,一些經久不愈的毛病不知不覺也沒了,竟然比吃老母雞的功效還好。而該穴的得名,也與其補氣功效不無關系,為什麼叫“足三裡”呢,就是說只要按摩此穴,即使疲勞走不動的人,都還可以再走三裡路呢!
  
  當然,另外一個穴位,關元穴也非無名之輩,同樣深得醫家的厚愛。我們常聽到的“丹田之氣”、“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等中的“丹田”,就是我們的關元穴。關元穴之所以具有補氣功效,是因為這個穴位不但是小腸的募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同時還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由於關元穴在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等方面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穴位來看待。
  
  由此可見,要養護陽氣,除了在加強食療和起居方面要格外注意外,也不應忽視了穴位的保健作用。
  
  對足三裡穴進行刺激、按摩和拍打均可。您可按照先左後右的原則,先拍打左腿的足三裡,後拍打右腿的足三裡,由輕到重,一有空就多拍拍,不拘時間、次數。拍完足三裡後,還可以輕輕拍打兩膝各兩三百下,然後拍打兩小腿肚各兩三百下即可。
  
  關元穴的按摩方法是將手掌掌心(勞宮穴)附著在關元穴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做節律性的環旋運動。
  
  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松。著力面應向順時針方向,沿圓形軌跡回旋運行,周而復始。順時針按摩為補益之法。按摩時的動作要緩和而協調,正常頻率一般為每分鍾120次左右,按摩關元時動作可再緩和一些,保持頻率80~90次/分鍾為宜。力量輕、頻率慢稱為緩摩,亦有補益的作用。每次操作時間應不少於5分鍾,以關元穴局部有溫熱感,並持續向腹內滲透為度,有補益先天元氣的作用。
  
  驚蟄是一個養陽氣的大好季節。希望朋友們借用這種天時地利,為我們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驚蟄到,防“蟲”擾
  
  時值驚蟄、春分節氣,陽氣回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蟲者、蛇蜥、蛀類等漸漸從冬眠中蘇醒,蚊子開始咬人,蒼蠅出動,田間的害蟲也開始粉墨登場了,正是疫病滋生的時候,所以在古代時,人們就特別講究驚蟄熏蟲。清康熙年間《宛平縣志》載:“二月二日龍抬頭,因薦韭之除,家各為葷素餅餡,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兒,謂引龍以出,且使百蟲伏藏也。”據說人們或將祭祖先神靈剩下的糕餅,用油煎炸以油煙氣熏床炕,各種蟲害便伏藏不出了。其實,與這些有形之蟲相比,無形之蟲——病毒和細菌的危害要大得多。稍不留神就會疾病纏身,大家知道驚蟄之後都流行什麼疾病嗎?只要有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驚蟄之後,是流感、腮腺炎、腦膜炎、肺炎等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時期。
  
  所以,驚蟄之後,避免“無形之蟲”的侵害已經提上健康日程了,此時不妨,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疾病光顧了。那麼我們如何來預防這些“看不見的害蟲”呢?
  
  首先得賠補正氣。中醫上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民間則有句俗語叫“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其實這兩句話都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在教育人們凡事都應該先找“內因”,再去理會外因,因為外因只能通過內因才可能發生作用。這就好比要攻破一個堅固的堡壘,光從外面進攻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只有分化、瓦解堡壘內部,使它的抵御能力降低,才能順利地攻克它。
  
  拿中醫最常用的板藍根來說,盡管它在預防和治療普通感冒、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流行性腦炎、禽流感、急性傳染性肝炎,斑疹、丹毒、吐血、衄血、咽喉腫痛、暴發性紅眼病甚至於對艾滋病等病症都可能起到不同程度的調整作用。甚至有人稱它是“永不過期的中藥抗生素”或者稱為“抗病毒的王牌”等。但這板藍根真的具有殺滅菌毒的作用嗎?顯然是沒有的,它的功效只是清熱、涼血。
  
  由於春季的病毒也好,細菌也好,大多喜歡在濕熱的環境中生存,因此要預防病毒的侵襲,就需要從食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和食物開始做起。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板藍根外,薄荷、菊花、牛蒡子都是非常好的清熱藥物。當然,還有大家最常見的茄子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早春時如果經常食用茄子,不僅清淡爽口,對身體也大有好處。
  
  另外,春季還有一種蔬菜——蓴菜,也是預防各種病毒和細菌的佳品之一。說起這個蓴菜,它的來頭可不小,特別是“西湖蓴菜湯”,更被譽為江南的“三大名餚”之一。這道菜的起源還和《晉書‧張翰傳》的一段記載有關。據該書寫道,晉朝張翰在洛陽做官時,“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官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翰棄官還鄉,竟因家鄉的美味“蓴羹鱸膾”。由此可見蓴菜的美味了。但這蓴菜不僅僅是美味,還是一位“良醫”,《本草綱目》言其“清渴,熱脾,下氣止嘔,治熱疽,厚腸胃,解百毒,延年益智”。《本草再新》言其
  
  “療百毒,清諸瘡”。因此在驚蟄這個“百蟲抬頭”的時節,吃點蓴菜也是一種非常適當的養生方式。
  
  蓴菜既可炒著吃,也可與鯽魚、豆腐等一起做菜做湯,其色、香、味俱佳。形態就像碧螺春一樣有婀娜,而吃起來在舌尖有些微的彈性,非常令人心醉,是春天裡不可多得的一味美味養生菜。

收起
展開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