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FB
「立夏」的節氣養生法-黃帝內經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立夏養心正當時
  
  (國曆5月5~6日)
  
  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宜】保持良好情緒,養心入靜
  
  【忌】心火過旺,飲食沒有節制
  
  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人們也習慣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而實際上,真正進入夏季,氣溫在22℃以上的,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
  
  我國古代將立夏也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就是說,這個節氣首先可以在田間聽到蛙聲,接著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籐開始快速攀爬生長。《禮記‧月令》篇也有關於立夏的解釋:“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可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春夏之交,要重點關注心髒。“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為安度酷暑做好准備,使身體各髒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夏季心火旺,養心敗火最安全
  
  立夏之後,由於氣溫逐漸升高,不少人會出現口干舌燥、口腔潰瘍、小便赤黃、大便干結,甚至心慌胸悶、睡眠不佳等症狀。並且在夏天您會發現,平時哪怕溫文儒雅的人,一旦到了這個季節,也容易變得煩躁不安,好發脾氣、急躁。這多是由於氣溫逐漸升高,加劇人們的緊張心理,導致心火過旺所造成的。
  
  夏天為什麼會心火過旺呢?在中醫看來,夏季主氣為暑,《素問‧五運行大論》中這樣論述暑氣:“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通過這段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暑氣其實是一種極熱之氣,極熱之氣體現在人體上叫“壯火食氣”,這裡的“食”是吃的意思,就是說火太壯就會吃掉我們的氣。比如我們高燒叫壯火,高燒後很沒勁,就是高燒把我們的氣力消耗了,能量消耗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天熱人易出汗,而中醫向來視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自然易消耗心髒陰液,導致心陽更加旺盛,從而出現了口干舌燥、尿黃、尿少、尿急、尿痛等上火症狀。
  
  因此,在夏季這種暑氣當道的氣候條件下,需要時時關注心火對人體的傷害,一旦出現了上火症狀,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治療措施。我們究竟如何祛除這種“心火”呢?
  
  首先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也提到“使志無怒”,就是要人注意不要因為心情煩躁而濫發脾氣。“使氣得洩,若所受在外”,要氣之宣洩平和、暢達,如其所受在外一樣舒暢。
  
  無門慧開禪師有首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見,淡薄寧靜的心境很重要。因此不管天氣如何炎熱,我們都需要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唯有如此,才可取得“心靜自然涼”的效果。
  
  其次,飲食也是祛除心火的重要法寶。中醫認為,四季、五味與人體內髒都是一一對應的。所謂“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瀉心火”,就是說夏季易引起心火過盛,可通過吃苦瓜、芥藍、蕎麥、奶油生菜等來進行防治。吃苦去火,首推蓮子心,它味苦,可以發散心火,雖然有寒性,但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體熱毒的食物。其實不僅僅是蓮子心,蓮藕全身也是夏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健康美食,荷花具有解暑功效,蓮子心能清心鎮靜,而蓮須(荷花的干燥花蕊)固腎澀精的作用,就連蓮房(蓮子的果殼)也同樣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
  
  有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莊總要用荷葉露珠炮制蓮子心茶,以養心益智,調整元氣,清心火與解毒。《本草綱目》記載蓮子心“清心去熱”,搭配生甘草還能增強蓮子心的瀉心火除煩之功。如李杲所論:“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本草化義》也指出:“甘草,生用涼而瀉火。”兩藥合用,直瀉心火,則煩躁可除,睡眠得安。您可以准備蓮子心2克,生甘草3克。將這兩味以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次。也可以直接每天5~6粒直接開水沖泡或者加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談到煮粥,糧食中的開國元老——高粱不得不提。“黃粱一夢”裡的黃粱也就是指黃高粱米。高粱米性微涼,做父母的可以經常用高粱米煮粥或者蒸成米飯給孩子吃。夏季一到,很多小孩子經常會出現鼻子干、面如火燒、口渴、煩悶等症狀,尤其是對付心火引起的熱症,它作為輔助的治療,效果往往出奇制勝。
  
  除上述兩種措施外,按摩穴位也不失清心火的好辦法。頭部的神庭、百會和太陽穴,手上的合谷穴(平常大家所說的虎口)以及腳背上的太沖穴,均有調整肝經氣血運行、降心氣的作用,特別適合工作忙碌一天後用來放松身心。

 

  除了以上穴位,多拍打拍打身體各處的“窩”,也可幫助解熱去火。
  
  腋窩:俗稱“胳肢窩”,這裡的穴位叫極泉,此穴位於腋窩頂點有脈搏的地方。拍打的具體方法是:左手上舉,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這樣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5遍。
  
  膕窩:位於膝關節的後方,屈膝時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跡象,拍打膕窩,取坐位或俯臥位,自己或請家人用兩手虛掌著力,連續不斷地拍打兩側腿彎部(即窩處),反復拍打100~200次。此外,人們還可以拍打肘窩、肚臍、腰骶窩等。
  
  中醫養生裡,舉手投足間都講究個“心平氣和”,入夏之後無論干什麼,堅持養“心”為上,養“心”為先,強調平時坐臥睡覺之間也要動作不急不緩,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和。氣順轉化成能量,身心舒展,自然能入靜,夏天養心入靜也等於入了佳境。
  
  三豆苡仁粥防疰夏,會吃保養精神足
  
  夏天天氣炎熱,不想吃飯,整天無精打采,可能老人會說,您這是疰夏了。什麼是疰夏?簡單點理解,就是暑期綜合征的意思。在南方,很多人因為天氣炎熱,吃不好、睡不好、消瘦,人們稱之為疰夏。在北方,也有“苦夏”、“枯夏”之說。
  
  那為什麼會疰夏呢?中醫認為,到了這個季節,氣候炎熱,人體的氣血由髒腑輸送到體表,這時髒腑的氣血會顯得相對虧虛,髒腑失去了氣血的濡養,機能也隨之減弱,從而出現了疰夏的症狀。有些人,夏天之所以不想吃東西,厭食,正是因為脾胃少了氣血的滋養,消化功能變弱的直接後果。腸道功能變弱,寒涼食物的刺激,還可能伴隨出現腹瀉的現象。
  
  這個時候,肥胖的女性若把“疰夏”當成一種自然的減肥方法的話,那麼這種想法絕對是錯誤的。發生疰夏,一是季節的原因,另外一個主要是多發生在平時體質就較弱的人身上,脾胃消化能力不強,吃進的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再加上高溫刺激,消耗能量,身體的營養很容易入不敷出,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且,疰夏也是中暑的先兆,防范不及時的話,可導致中暑。
  
  說到吃,每逢立夏,古人有各式各樣的預防風俗。《帝京歲時紀勝》上說:“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並用粉面煎作各式果壘,往來饋送。”做這種食物,一般在清明節就開始准備,主要是把蒸熟的面點用清明的嫩柳串上,然後陰干。等到了立夏時再用油煎給孩子們吃。
  
  蘇州人立夏時要吃烏米飯或烏米糕。杭州人立夏時則吃“三燒”(燒餅、燒雞、燒酒)或“九時新”,即櫻桃、梅子、蠶豆、筍豆、鍘魚、玫瑰花、葛芭、菇菜和烏米飯。上海人立夏要吃茶葉蛋。而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也記載:“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這些食物在預防疰夏上究竟有多少醫學價值,現在還缺乏科學論據,不好做出肯定結論。不過,有種叫“三豆苡仁粥”的藥膳,在防治疰夏上功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如果能經常服用自制的“三豆苡仁粥”,對每位度過苦夏的人們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什麼是“三豆苡仁粥”呢?說來很簡單:“三豆”即綠豆、赤豆和黑大豆,外加苡仁米,用它們加上少許粳米一起煮成粥,即為“三豆苡仁粥”。其具體做法是:將以上各味(每味10克為宜)置於鍋中,加入清水600毫升左右,用文火熬成200毫升上下,待它冷卻,即可連豆帶湯一起服用。此粥身兼兩職,既可當夏令食物,又可作消暑良藥。適合小孩、婦女、成年人等一切人群,尤其適合於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服用。屬於消暑、解渴、滋補、養人之上品。
  
  “三豆”(包括苡仁米)各有所長。綠豆性味甘寒,功效為清熱解暑、除煩解渴。而赤豆性味甘酸,功效為清熱利水、散血消腫,可治腹部脹滿,腳部浮腫,小便不利等,對夏天皮膚常發的瘡瘍腫癤等有較強的排毒消腫作用。黑大豆性味甘寒、微苦,功效為解毒、散熱、除煩,也是夏令消暑清熱之佳品。黑大豆還可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夏季頭痛、鼻塞不通等症。苡仁米性味甘淡、微寒,功能是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肺除痺,消炎排毒。它性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藥性緩和,是一味清補利濕的夏令良藥。家人有疰夏的症狀,來一鍋豆子“大雜燴”,效果明顯。
  
  藿香正氣水對預防和治療疰夏都有很好的療效。清朝的御藥房,每年夏季都會為皇帝和妃嬪采購儲備、加工、配制丸散膏丹和煎煮湯藥。而清涼祛暑藥裡,藿香正氣丸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味。疰夏可以在立夏之後開始預防,而芒種、夏至是高發期,這個時候可以每隔15天喝一瓶藿香正氣水(10毫升),一直持續到秋涼,年老體弱的人和兒童酌情減量服用。對於已經發生疰夏的人,可以每天喝1瓶,連用5天為1個療程,也會有明顯效果。
  
  另外,夏季來臨之際,配合穴位按摩,可以預防疰夏的發生。常灸或者按摩足三裡、中脘、天樞、脾俞、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每次取2~3穴,每穴灸或按摩10分鍾左右即可。
  
  夏季又長又熱,很多人發愁如何安然度夏。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加強身體鍛煉,從飲食調節開始,也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螞蟻窩”癢上手,立夏注意濕熱
  
  夏天氣溫高,不僅身上容易出汗,而且手也容易出汗,很多人的手掌動不動就“濕漉漉”的,影響美觀不說,而且還經常長水皰,瘙癢鑽心,嚴重者會繼發感染,而出現手腫脹、疼痛的症狀。過去人們認為,手掌、腳掌上長出一群群小水泡,就是因為多汗、排汗不良造成的,所以才會給起名字叫
  
  “汗皰疹”,其實,乏汗症者也有這方面的困擾。
  
  其實,中醫對本病早就有歷史了,在明代稱它為“螞蟻窩”。清代《瘍醫大全?螞蟻窩》中記載:“螞蟻窩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它一般多發於手掌側面或者手指間,把這些水皰擠破會發現,裡面液體清澈,很少有渾濁的,並且待干涸後會脫皮,露出發紅的新皮,但是也容易皴裂,會很疼。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手指甚至腳趾發紅、脫皮就有這個原因。它好發於春末夏初,夏天病情加重,此起彼伏地發作,一般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我國南方,立夏一過,很快就進入了陰濕的梅雨季節。這個時候的濕熱天氣,最容易造成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螞蟻窩”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飲食不節,夏天攝入太多寒涼食物,或者過食肥甘厚味,像燒烤、油膩食物等,而使得濕熱內蘊,損傷脾胃;另外,天氣炎熱,心情煩悶、暴躁或者思慮過度,也會勞傷心脾。《內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可見,脾失健運,運化失常,氣機升降失制,而使得濕熱內聚,同時又受到暑濕的侵擾,內外合邪,不能疏洩於外,就只能熏蒸肌膚,它循經絡流竄至手掌時,就表現出人們所看到的“螞蟻窩”了。
  
  那要如何調理才能祛濕熱止癢呢?給大家介紹有這方面功效的穴位,不妨試一試。按摩勞宮穴,用左手大拇指指端頂住右手掌心的勞宮穴,垂直向下按壓,其余的手指則按壓在手背上,力度由輕到重,一壓一松,持續1~2分鍾即可。
  
  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同時又是榮穴。傳統中醫認為,勞宮穴有“清心火,除濕熱,涼血息風,理氣和胃,鎮靜安神之功”。經常按摩勞宮穴,可以強壯心髒功能。傳說古代有一個人,經常要下山去趕集,但是每次上山回家,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但是隔壁年紀一大把的老先生,擔著柴上山,卻非常輕松。這個人於是詢問他養生的方法,那個老人就說,他的方法沒別的,就是經常按摩勞宮穴。
  
  其實,同樣的道理,現代人很多心髒功能差,爬樓梯吃力,心跳較快,必須走一會兒停一會。而常按摩這個穴位,體質不僅可以得到改善,還能用來治療胸悶、心痛、中暑等夏天常見症狀。
  
  另外,搭配合谷穴和魚際穴,共同作用下,則可以清熱利濕、活血護膚、止癢等。合谷穴是手陽明之原穴,它可以疏通其所在局部氣血的運行。同時,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合谷穴還具有活血理氣、清熱利濕的作用。魚際穴是肺的榮穴,肺胃水之上源,因此,魚際穴也可以清濕熱。
  
  很多人會問:“螞蟻窩”會不會傳染?它不具傳染性,但是不容易根治,一到夏天很容易復發。因此,手和腳一定要保持透氣通風干爽,洗衣服時戴上膠手套,少直接接觸強鹼性肥皂和洗衣粉等化學制劑、清潔劑。如果真患上“汗皰疹”,也不要自行亂塗成藥,否則很可能並發其他皮膚病變,致使病情更難控制。
  
  夏天天氣悶熱,很多人喜歡直接赤足穿運動鞋。其實,這樣腳很容易出汗,汗液浸漬皮膚會讓皮膚的防護功能下降,一旦真菌感染就容易引發汗皰疹和濕疹。所以,夏天穿運動鞋時,應該穿上吸汗、柔軟的棉襪,及時讓腳透透氣,以免感染。
  
  平日裡,還可利用具有祛濕作用的中藥食材來預防,例如苡仁、綠豆、陳皮、茯苓、甘草、黨參等。如果吃這些東西有消化不良的症狀,則表示還需要加強健脾胃的藥,脾氣虛弱時就會出現水濕不運。

收起
展開
line@
TOP